探寻毛遂自荐古文原文出处
毛遂自荐的古文出处与深度解析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无数英雄豪杰以其非凡的勇气和智慧,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话。其中,“毛遂自荐”的故事,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寓意,流传千古,成为后世自我推荐、自告奋勇的代名词。这一典故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下面将详细解析其原文内容及背后的故事。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中记载,战国时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国大将白起率大军攻打赵国,长平之战后,赵军损失惨重,邯郸城危在旦夕。赵国在无力抵抗的情况下,赵孝成王派遣平原君赵胜前往楚国,请求援助,意图通过“合纵”之策,联合诸侯共同抗秦。平原君深知此行责任重大,决定从自己的食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勇士随行,以备不时之需。
原文如下:
“秦之围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平原君曰:‘使文能取胜,则善矣。文不能取胜,则歃血于华屋之下,必得定从而还。士不外索,取于食客门下足矣。’得十九人,余无可取者,无以满二十人。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平原君面对食客数千,却难以凑齐二十人,正当他为此苦恼时,门客毛遂主动站了出来,向平原君自我推荐。平原君对毛遂并不熟悉,便问他在自己门下多久了,毛遂回答已有三年。平原君听后,以“贤士之处世也,譬若锥之处囊中,其末立见”为由,质疑毛遂的才能,认为他在自己门下三年都未露头角,定是无所作为。然而,毛遂机智反驳,称自己不过是未曾得到机会展示,若能早日“处囊中”,定能“颖脱而出”,不仅尖梢可见,整个锋芒都将显露无遗。平原君被毛遂的自信和辩才打动,最终决定让他随行。
同行的其他十九人,对毛遂的自荐嗤之以鼻,暗中嘲笑他的不自量力。然而,毛遂在接下来的行程中,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到达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谈判,从日出谈到日中,仍未取得进展。这时,毛遂挺身而出,手持宝剑,登上宫殿台阶,直面楚王,慷慨陈词,分析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他言辞犀利,逻辑严密,不仅指出了楚国与赵国共同的敌人——秦国,还以历史典故为例,强调了两国联合的重要性。毛遂的言辞,终于打动了楚王,使其同意出兵援赵。
原文中关于毛遂说服楚王的部分记载如下:
“毛遂按剑而前曰:‘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国之众也。今十步之内,王不得恃楚国之众也,王之命悬于遂手。且遂闻汤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诸侯,岂其士卒众多哉,诚能据其势而奋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从者为楚,非为赵也。’楚王曰:‘唯唯,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
毛遂不仅成功说服楚王,还在宫殿上当场签订了合纵盟约,左手持盘血,右手招唤那十九人,让他们也在堂下相继歃血。这一幕,让之前嘲笑毛遂的十九人无不折服。平原君在回国后,对毛遂的才能和勇气大加赞赏,称其为“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并将他视为上等宾客对待。
毛遂自荐的故事,不仅展现了毛遂个人的智慧和勇气,也深刻揭示了自我推荐的重要性。在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有才能的人往往需要通过自我展示,才能获得认可和机会。毛遂的勇敢自荐,不仅为自己赢得了展示才能的舞台,也为赵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援助,最终帮助赵国度过了难关。
此外,毛遂自荐的故事还启示我们,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毛遂
新锐游戏抢先玩
游戏攻略帮助你
更多+-
05/03
-
05/03
-
05/03
-
05/03
-
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