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七律·长征的完整歌词内容是什么?

时间:2025-02-27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七律·长征》的歌词源自主席于1935年10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全诗仅用56个字,便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乐观豪迈的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中国革命史上的壮丽史诗和不朽丰碑。以下是《七律·长征》的歌词内容及其详细解读:

七律·长征的完整歌词内容是什么? 1

《七律·长征》歌词

七律·长征的完整歌词内容是什么? 2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七律·长征的完整歌词内容是什么? 3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七律·长征的完整歌词内容是什么? 4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歌词解读

1.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红军不怕远征难”直接点明了全诗的主题,即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敢地踏上长征之路。这里的“不怕”二字,铿锵有力,奠定了整首诗豪迈的基调。

“万水千山只等闲”则将红军跨越万水千山的艰辛历程视若平常,表现出红军战士对困难的蔑视和从容不迫的气度。这种对困难的蔑视和从容,正是红军战士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2.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颔联通过描绘五岭山脉和乌蒙山的雄伟壮丽,进一步突出了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五岭山脉弯弯曲曲,绵延千里,但在红军战士的眼里,它们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但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它们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诗人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把绵延起伏的五岭山脉比作“细浪”,把磅礴雄伟的乌蒙山比作“泥丸”,生动形象地表现出红军战士藐视困难、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通过描写金沙江和大渡河的险峻,展现了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的英勇战斗。金沙江宽阔而湍急,红军战士巧渡金沙江,表现了他们的智慧和勇气;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由十三根铁索组成,红军战士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强渡大渡河,表现了他们的英勇和顽强。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了红军胜利渡过金沙江后的喜悦心情;而“寒”字则冷峻严酷,暗示了战斗的激烈和艰险。一暖一寒,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长征途中战斗的紧张激烈和胜利的来之不易。

4.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以红军翻越岷山为背景,表达了红军战士在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时的喜悦心情。“更喜”二字承上启下,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战胜雪山的喜悦,另一方面也预示着长征即将胜利结束。

“三军过后尽开颜”则生动地描绘了红军战士在胜利在望时的喜悦神态。这里的“尽开颜”三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的喜悦心情,更展现了他们对革命前途充满信心。

艺术特色与历史意义

《七律·长征》作为一首经典的革命诗歌,其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不容忽视。

1. 艺术特色

修辞手法巧妙:诗人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将自然景观化作生动的形象,使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长征的艰险和红军的伟大。同时,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全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些对仗极为精巧的诗句,使诗歌在形式上具有独特的美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2. 历史意义

激励人心:《七律·长征》不仅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更是一部激励人心的革命史诗。它向全世界宣告了长征的胜利和敌人围追堵截计划的破产,激励着无数中华儿女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传承红色文化:作为中国革命斗争的象征,《七律·长征》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和精神。它传承了红色文化,弘扬了革命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首以《七律·长征》为歌词背景的革命歌曲,由李伯韬作词,聂耳作曲。这首歌曲以其深情而振奋人心的旋律和歌词而闻名于世,成为了中国革命歌曲的经典之作。歌曲的旋律激昂嘹亮,表达了革命战士们为了理想和信仰而战斗到底的决心。而歌词则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英勇壮举和坚定意志,强调了革命军队以革命精神和坚韧毅力战胜一切困难和敌人的决心。

综上所述,《七律·长征》的歌词不仅是一首具有深厚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的诗歌,更是一部激励人心、传承红色文化的经典之作。它以其简洁明了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描绘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不朽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