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江吟》里的“瑟瑟”究竟有何深意?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七绝,全诗如下: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这首诗语言清丽流畅,格调清新,细细读来,仿佛一幅细腻温婉的秋日江景图铺陈在眼前。尤其是“瑟瑟”一词的运用,更是让人不禁驻足品味。那么,《暮江吟》中的“瑟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瑟瑟”在古诗中常用来形容颜色,尤其是绿色调。它原意为碧色珍宝,是一种介于青色和绿色之间的深沉而优雅的绿色。这种颜色给人以清新、宁静之感,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色中的绿色元素,如树叶、江水等。在古诗中,“瑟瑟”的出现往往能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增添诗歌的画面感和美感。
回到《暮江吟》这首诗中,“瑟瑟”特指江水在夕阳余晖映照下所呈现出的碧绿色。夕阳西下,天边留下一抹残阳,仿佛一道金色的光芒铺洒在江面上。江水在阳光的照射下,波光粼粼,金光闪闪。此时,江面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殷红。这便是“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所描绘的景象。这种红绿交相辉映的色彩对比,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之美。
那么,为何江面会呈现出这种一半碧绿、一半殷红的景象呢?这主要是由于夕阳的映照和江水的流动所造成的。夕阳西下时,阳光斜射在江面上,使得受光多的部分呈现出红色,而受光少的地方则仍然保持着江水的本色——碧绿色。同时,江水在缓缓流动中,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这些波纹在夕阳的映照下,更显得波光粼粼,美不胜收。
“瑟瑟”一词在《暮江吟》中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它不仅形象地描绘了江水的颜色,还营造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氛围。读者在品读这首诗时,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那江面上波光粼粼、红绿交相辉映的美景,从而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除了“瑟瑟”一词外,《暮江吟》这首诗还有其他值得品味的地方。比如“铺”字的运用,既向读者介绍了太阳此刻的位置是与水面平行的,又描绘出了江面在阳光的笼罩下是平静且柔和的。虽然写的是“残阳”,但并没有给人一种残败颓靡的感觉,反而透露出一种闲适、宁静的氛围。这也间接地透露出诗人此刻的内心状态——闲适而愉悦。
再来看第三句“可怜九月初三夜”,“可怜”在这里的含义是可爱。诗人用“可怜”一词来形容九月初三的夜晚,足见他对这个夜晚的喜爱之情。那么,九月初三的夜晚到底有什么可爱之处呢?接下来的第四句给出了答案:“露似真珠月似弓”。在九月初三的深秋时节,夜晚的露水凝结在草木之上,晶莹剔透,宛如粒粒珍珠。而新月则如同一张精致的弓,悬挂在夜空之中。这样的景象,怎能不让人心生怜爱呢?
整首诗以写景为主,但景中寓情,情景交融。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一组是夕阳映照下的江水,一组是九月初三的月夜。通过这两组景物的描绘,诗人创造出了一个和谐、宁静的意境,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语言平易、通俗易懂著称。《暮江吟》这首诗正是他这一创作风格的典型代表。全诗语言清新流畅,没有过多的雕饰和堆砌,但却能够生动地描绘出自然景色的美妙之处,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值得一提的是,《暮江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颇值得玩味。据史料记载,这首诗大约是唐穆宗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写的。当时朝廷政治昏暗,牛、李两党竞争激烈,诗人品尽了朝官的滋味,自求外任。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能够创作出如此清新脱俗、意境深远的诗歌,实属不易。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白居易豁达开朗、超脱世俗的性格特点。
如今,当我们再次品读《暮江吟》这首诗时,不仅能够欣赏到其中所描绘的美景和所表达的情感,还能够感受到诗人那种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欣赏身边的美景和感受生活的美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要保持一颗平和的心态和超脱的情怀。
总之,《暮江吟》中的“瑟瑟”一词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邃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的目光和心灵。它让我们在品味诗歌的同时,也能够领略到自然景色的美妙之处和诗人所表达的情感世界。愿我们都能像白居易那样拥有一颗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的心灵,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断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风景。
- 上一篇: 秒字能组成的词语有哪些
- 下一篇: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宿舍条件怎么样?全解析
火爆游戏玩不停
新锐游戏抢先玩
游戏攻略帮助你
更多+-
05/01
-
05/01
-
05/01
-
05/01
-
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