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路基碾压完成后需检查哪些质量验收主控项目?

时间:2025-02-20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路基碾压完成时,应检查的质量验收主控项目

路基碾压完成后需检查哪些质量验收主控项目? 1

在公路和道路建设中,路基作为道路结构的支撑层,其稳定性和强度对道路的使用寿命和行车安全至关重要。路基碾压完成时的质量验收是确保道路质量的关键环节,其中主控项目的检查更是重中之重。本文将详细介绍路基碾压完成时,应检查的质量验收主控项目,以便读者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关键过程。

一、压实度

压实度是衡量路基土料被压实程度的重要指标,它反映了路基的密实程度。在路基碾压完成后,必须对压实度进行严格检查。压实度不足会导致路基沉降不均、路面开裂等问题,严重影响道路的使用性能

压实度的检查通常采用灌砂法、核子密度仪法等方法进行。这些方法通过测量路基土料的体积密度和质量密度,计算出压实度值,并与设计要求进行对比。只有满足设计要求的压实度,才能保证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

二、弯沉值

弯沉值是衡量路基路面整体抗变形能力的重要指标。在路基碾压完成后,弯沉值的检测是必不可少的。弯沉值的大小与路基土料的强度、压实度、道路等级、路面结构等因素密切相关。

弯沉值的检测通常采用贝克曼梁法、落锤弯沉仪法等方法进行。这些方法通过在路基表面施加一定荷载,测量路基表面的垂直变形量,从而计算出弯沉值。弯沉值越小,说明路基的抗变形能力越强,道路的使用寿命也会相应延长。

三、一般项目检查(辅助主控项目)

除了压实度和弯沉值这两个主控项目外,路基碾压完成后的质量验收还需要对一般项目进行检查。这些项目虽然不属于主控项目,但对道路质量同样具有重要影响。

1. 纵断面高程:纵断面高程是衡量道路纵向线形的重要指标。在路基碾压完成后,应对纵断面高程进行检查,确保道路纵向线形符合设计要求。纵断面高程的检查通常采用水准仪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与设计图纸进行对比,以判断是否符合要求。

2. 平整度:平整度是衡量道路表面平整程度的重要指标。道路表面的平整度直接影响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在路基碾压完成后,应对平整度进行检查,确保道路表面平整、无起伏。平整度的检查通常采用3米直尺法或连续式平整度仪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与设计要求或相关标准进行对比,以判断是否符合要求。

3. 中线偏位:中线偏位是衡量道路中线位置偏离设计位置的程度。在路基碾压完成后,应对中线偏位进行检查,确保道路中线位置符合设计要求。中线偏位的检查通常采用全站仪或经纬仪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与设计图纸进行对比,以判断是否符合要求。

4. 宽度和横坡:宽度和横坡是衡量道路横向尺寸和横向坡度的重要指标。在路基碾压完成后,应对宽度和横坡进行检查,确保道路宽度和横坡符合设计要求。宽度的检查通常采用钢尺或测距仪进行测量,横坡的检查通常采用水准仪或坡度仪进行测量。将测量结果与设计图纸进行对比,以判断是否符合要求。

5. 路堤边坡:路堤边坡是衡量路基边坡稳定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标。在路基碾压完成后,应对路堤边坡进行检查,确保边坡稳定、无滑塌现象。路堤边坡的检查通常采用目测和仪器测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目测主要观察边坡的坡面是否平顺、稳定,仪器测量则通过测量边坡的坡度、高度等指标来判断边坡的稳定性。

四、其他质量验收要求

除了上述主控项目和一般项目外,路基碾压完成后的质量验收还需要满足以下要求:

1. 路基填料要求:路基填料应符合设计规范和设计规定。在选用填料时,应进行认真调查和实验,确保填料的物理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满足道路建设的要求。同时,应避免使用不符合要求的填料,如有机质含量过高的土壤、软土等。

2. 分层填筑压实要求:填方路基应分层填筑压实。每层填筑完成后,应进行压实作业,确保每层土料的密实程度达到设计要求。同时,每层表面应平整、路拱合适、排水良好,以避免积水对路基造成损害。

3. 排水系统要求:施工临时排水系统应与设计排水系统结合。在路基施工过程中,应设置合理的临时排水系统,确保路基附近不积水。同时,临时排水系统应与设计排水系统相衔接,确保道路建成后排水顺畅。

4. 取土坑和弃土场要求:在设定取土区内合理取土,不得滥开滥挖。完工后,应按要求对取土坑和弃土场进行修整,保证合理的几何外形,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5. 外观质量要求:路基表面应平整、边线直顺、曲线圆滑。路基边坡坡面应平顺、稳定、不得亏坡、曲线圆滑。取土坑、弃土堆、护坡道、碎落台的位置应适当、外形整齐美观。这些要求旨在确保路基的外观质量符合道路建设的美观性和实用性要求。

五、总结

路基碾压完成时的质量验收是道路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验收过程中,应重点关注压实度和弯沉值这两个主控项目,同时加强对一般项目和其他质量验收要求的检查。通过严格的质量验收程序,可以确保路基的稳定性和强度满足道路使用的要求,延长道路的使用寿命,提高行车舒适性和安全性。同时,也有助于提升道路建设的整体质量和水平,推动交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