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子之歌》的作者是哪位?
《七子之歌》是一首深情而悲壮的诗歌,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爱国情怀,深深打动了无数中华儿女的心。那么,这首感人至深的诗歌的作者是谁呢?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让我们一同走进《七子之歌》的作者——闻一多的世界,探寻这首诗歌背后的故事。
《七子之歌》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和民主战士闻一多。闻一多,本名闻家骅,字友三,号友山,亦号友三,生于1899年11月24日,卒于1946年7月15日,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人。他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也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同时,他还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坚定的民主战士。
闻一多的家庭背景十分显赫,他出生于一个望族世家,是文天祥的后裔。自幼年起,他就展现出了过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奋好学的品质。5岁时,他便开始接受传统的启蒙教育,读《幼学琼林》和四书等经典著作;7岁起,他开始学习历史、博物、修身等课程,打下了坚实的知识基础。少年时期的闻一多老成持重,沉默寡言,但内心却充满了对知识和真理的渴望。
1910年,闻一多考入武昌的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开始接受正规的学校教育。在校期间,他不仅成绩优异,而且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和领导力。1912年,他考入北京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从此踏上了求学和追求真理的道路。
在清华期间,闻一多依然保持着勤奋好学的品质,他刻苦攻读,广泛涉猎各种学科领域,尤其喜欢读史书和古典诗词。他还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担任过《清华周刊》的编辑和话剧演出的主要角色,是清华园早期的文学、美术、戏剧方面的活跃分子。他的文辞犀利,见解独到,深受教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1916年,闻一多在《清华周刊》上发表了旧诗和随笔性的评论文章,开始崭露头角。他的诗歌和文章充满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展现出了他作为一位爱国诗人的初步风貌。
1922年,闻一多从清华毕业后,远赴美国留学。在美国期间,他先后就读于芝加哥美术学院和珂泉珂拉多学院美术系,一边学习美术,一边攻读西方文学和中国古代诗词。在异国他乡,他深切体验到了弱国子民在强国所遭受的歧视和欺凌,这激发了他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他先后创作了《太阳吟》《忆菊》《洗衣歌》等新诗,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思念和热爱。
1925年,闻一多在纽约美术学生联合会继续作画写诗时,创作出了《七子之歌》这组诗歌。这组诗歌包含七首短诗,分别以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等七个遭割让、租借的中国领土为题,每首七句,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民的心声。闻一多在这组诗歌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将失地比作游子,表达了他们对祖国的眷恋和哀怨之情,同时也激励国人振作起来,为实现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复兴而奋斗。
《七子之歌》的创作背景与闻一多当时的个人经历和时代背景紧密相连。在创作这组诗歌时,闻一多正身处异国他乡,亲眼目睹了祖国的积贫积弱和同胞的苦难生活。他深感国弱民穷的现状,迫切希望早日投身报国。同时,他也对当时政府的腐败无能感到失望和愤怒。因此,他将自己的满腔热血和对祖国的深情厚谊化作诗篇,用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关切。
然而,《七子之歌》这组诗歌在发表之初并没有引起广泛的关注。它最初发表于1925年7月4日的《现代评论》第2卷第30期上,随后又在《大江季刊》等刊物上发表。但由于种种原因,这组诗歌并没有收录进闻一多的诗集《红烛》和《死水》中,也没有收录进《闻一多全集》中,因此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并不为人熟知。
直到1999年澳门回归前夕,大型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的制作者请著名作曲家李海鹰为《七子之歌——澳门》谱曲。李海鹰在读了诗歌后深受感动,仅用了一个晚上就完成了谱曲。这首歌曲随着纪录片的播出而广为国人传唱和知晓,成为了迎接澳门回归的主题曲之一。从此,《七子之歌》这组诗歌才重新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和喜爱。
闻一多不仅是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一位卓越的学者和坚定的民主战士。他在文学、美学、古文字学、古音韵学等领域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同时,他还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投身于民主运动之中。他反对独裁专制,倡导民主自由,是中国民主同盟的早期领导人之一。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真理的追求和对祖国的热爱,他的精神品质和爱国情怀将永远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总的来说,《七子之歌》的作者闻一多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和杰出的诗人学者。他用自己的才华和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诗篇,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切。他的诗歌和人生经历将永远铭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为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宝贵财富。
- 上一篇: 揭秘:随口乱说背后的生肖动物是?
- 下一篇: 揭秘!我国古代神奇记程车,竟能精准计算里程
新锐游戏抢先玩
游戏攻略帮助你
更多+-
05/02
-
05/02
-
05/02
-
05/02
-
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