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番茄传入中国的时间竟然是……
番茄,这一如今在中国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其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万历年间。番茄,学名Lycopersicon esculentum,又称西红柿、番李子,属于茄科番茄属的双子叶植物。其起源中心普遍被认为是南美洲的安第斯山地带,至今在秘鲁、厄瓜多尔、玻利维亚等地仍有大面积野生种分布。据历史记载,印加人和阿兹特克人(现代墨西哥人的祖先)可能在公元前700年就已经发现并开始种植番茄。
番茄的栽培历史在墨西哥尤为悠久,阿兹特克人不仅驯化了这种植物,还从中选育出了樱桃番茄(又称圣女果)。这一选育过程得到了遗传学研究的支持,而今天英语中的“Tomato”一词,也源自墨西哥土著的纳瓦特尔语“tomatl”。随着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大航海时代开启,番茄开始被广泛传播到世界各地。
1521年,西班牙殖民者埃尔南·科尔特斯占领特诺奇蒂特兰(今墨西哥城),成为将番茄带回欧洲大陆的第一人。然而,番茄在欧洲的初期并不受欢迎,甚至一度被视为有毒的恶魔果实。这一误解可能源于番茄与有毒植物颠茄的相似性,以及有人因使用含重金属的餐具吃番茄而中毒的事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番茄仅作为观赏植物在欧洲种植。直到1544年,意大利植物学家彼得罗·安德里亚·马蒂奥利成为有记载以来食用番茄的第一人,他认为番茄是茄子的新品种,可以用油炒制后食用。
16世纪中叶,番茄开始在欧洲广泛传播,1550年前后传到意大利,1575年相继传到英国和中欧各国。尽管早在17世纪,英国人就知道番茄可以食用,但直到18世纪初期,番茄才开始作为蔬菜作物进行经济栽培,并用作果子露的制作原料。18世纪中叶,番茄开始被大范围地食用栽培,逐渐成为了欧洲餐桌上的常见食材。
与此同时,番茄的传播也在亚洲展开。17世纪,番茄传入菲律宾、爪哇等东南亚国家,后来传播到其他亚洲国家。1650年,马来亚东部已有栽培。18世纪初,番茄传入日本,在贝原益轩的《大和本草》中以“柿”记载,同样作为观赏之用。明治初年(19世纪),番茄在日本得到再次引种,并迅速发展。
至于中国,历史学家考证番茄传入中国的时间是在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至1620年)。1617年,陕西周至人赵崡的《植品》中提到,当时的番茄被称作“西蕃柿”或“蕃柿”,是由传教士带入的。1621年,王象晋编撰的《群芳谱》中也记载了番茄,称其为“蕃柿一名六月柿”,并描述了其茎、叶、花和果实的特征,指出它来自西番,因此得名。明清时期引入的物种,前面往往要加上“番”字,如番薯、番茄等,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这些外来物种的认知。
然而,尽管番茄在明朝万历年间就已传入中国,但中国人真正开始食用番茄的时间却非常晚。在传入中国的初期,番茄更多地是作为观赏作物栽培的。在一些地方志中,可以零星地看到一些关于番茄的记载,但当时几乎没有人对这种酸甜不顶饱的果实感兴趣。直到清末、民国初年,伴随着西餐厅陆续出现在我国东南沿海,番茄才以酱汁的姿态大放异彩,并逐渐被大众所熟知。
民国时期,番茄逐渐从舶来品变成了家常菜,在中国的大地上落地生根。如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番茄的主要生产国之一,年栽培面积约1600多万亩,创建了多个知名区域品牌,如“阳高红”西红柿、霍尔果斯番茄、金塔番茄等。番茄不仅用于鲜食和做菜,还衍生出了番茄酱、番茄汁饮品、番茄冰冰茶等多样化产品,满足了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番茄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例如,在山东寿光市,通过积极推动番茄产业现代化、标准化发展,培育了113个番茄品种,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新疆作为中国加工番茄的黄金产区,其番茄产量占到了全国总产量的80%,为当地农户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总的来说,番茄从南美洲的安第斯山脉传入中国,经历了从观赏作物到全民食材的转变。如今,番茄已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产业的发展不仅丰富了人们的餐桌,也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有力支撑。未来,随着消费者口味的升级和番茄加工制品的多样化,番茄市场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
- 上一篇: 揭秘:刘敏涛背后的神秘老公
- 下一篇: 揭秘:对象给我备注“卋罖”到底有何深意?
新锐游戏抢先玩
游戏攻略帮助你
更多+-
05/02
-
05/02
-
05/02
-
05/02
-
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