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湖心亭赏雪:原文与译文

时间:2024-11-30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赏雪:原文与译文 1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大雪接连下了多日,湖中游人全无,连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这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裹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混为一体,白茫茫一片。湖上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到了湖心亭上,我看见有两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我一同饮酒。我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

创作背景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陶庵梦忆》中的一篇叙事小品,创作于明王朝灭亡之后。张岱通过这篇小品文,将自己对故国往事的怀念以浅淡的笔触融入山水之中。这篇文章记叙了张岱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他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孤芳自赏的情怀。

崇祯五年,即公元1632年,正值晚明时期。张岱在此时已经侨寓钱塘(今杭州)四十年之久,对西湖有着深厚的感情。他熟悉西湖,“水尾山头无处不到”,对“湖中典故”“识之独详”,对“湖中景致”“道之独悉”。即便在阔别西湖二十八年后,张岱仍然“西湖无日不入吾梦中”,他对西湖怀着深沉的眷恋,时时对西湖有新的发现和爱赏。在这篇小品文中,张岱描绘了自己在崇祯五年十二月,严寒的隆冬,大雪三日后的深夜,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的情景。

原文深度解读

1. 场景描绘

原文开篇即交代了时间和地点:“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接着,通过“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描写,营造出一个寂静无声、银装素裹的冬日西湖景象。随后,“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将读者带入到作者独自夜游西湖的场景中。作者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自己在雪夜中独行的情景刻画得栩栩如生。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一句,是对雪景的生动描绘。雾凇即树上的冰花,沆砀形容寒气弥漫的样子。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雪夜中西湖的景象:天和云、山和水,全部笼罩在一片白茫茫之中,分不清彼此,仿佛整个世界都被冰雪覆盖。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则通过极言细小的词语来形容湖上隐约所见的景色。长堤在雪中只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像一点轮廓,小舟像一棵小草,舟中的人则像几粒小豆子。这种细腻的描写,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2. 人物情感

在湖心亭上,作者遇到了两位金陵人,他们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看到作者到来,他们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有闲情逸致的人!”于是拉着作者一同饮酒。作者尽力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这段描写不仅展现了作者与金陵人的意外相遇和共同饮酒的场景,还透露出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渴望被理解的情感。

在问其姓氏得知是金陵人后,作者与他们之间的对话虽然简短,但却透露出彼此之间的共鸣和默契。这种情感上的相知虽然短暂,但却足以温暖作者孤独的心灵。而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则进一步强化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情怀。

3. 主题思想

《湖心亭看雪》通过描绘作者独自夜游西湖、在湖心亭上遇到金陵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念和对高洁不群、遗世独立情怀的追求。文章中通过细腻的场景描绘和人物情感刻画,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渴望被理解的情感。

同时,文章也反映了晚明时期像张岱这样重视个性者的旷达与通脱。他们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生活方式,不受传统礼教的束缚和限制。这种精神追求在文章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彰显。

总结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在明王朝灭亡后所写的一篇叙事小品文。文章通过描绘作者独自夜游西湖、在湖心亭上遇到金陵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故国往事的怀念和对高洁不群、遗世独立情怀的追求。文章通过细腻的场景描绘和人物情感刻画,使得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渴望被理解的情感。同时,文章也反映了晚明时期像张岱这样重视个性者的旷达与通脱精神。

这篇小品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和喜爱。它不仅是张岱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人生追求的体现,更是晚明时期社会文化的缩影和写照。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晚明时期的社会风貌和人文精神,感受那个时代人们追求自由、超脱世俗的情怀和精神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