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

2020年冬至具体日期是什么时候?

时间:2024-11-28 来源:未知 作者:佚名

2020年的冬至,是在12月21日这一天。作为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冬至不仅仅是一个时间节点,它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让我们从多个角度,详细了解2020年冬至的方方面面。

2020年冬至具体日期是什么时候? 1

冬至的时间与天文学背景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或“亚岁”,是中国农历中二十四节气之一,并且是最早被制订出的一个节气。它的日期每年都在公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而2020年的冬至,恰好落在了12月21日这一天。冬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在这一天,太阳运行至黄经270°,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这使得北半球的白昼时间达到了一年中的最短,夜晚则相应变长。

2020年冬至具体日期是什么时候? 2

冬至这天,北半球的阳光最为倾斜,对北半球各地而言,冬至也是全年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一天。以北京市区为例,冬至这天的白昼仅有9小时20分,而正午太阳高度也仅有26°42'。在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因此,冬至标志着北半球进入了一年中最寒冷的阶段,正所谓“冬至逢壬数九”,伴随着冬至的到来,“数九寒天”的日子已然开启。

冬至的历史与文化

冬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那时,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冬至不仅是天文学上的重要节点,还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古时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即从冬至这天开始,阳气慢慢开始回升,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因此,冬至被视为大吉之日,人们通过一系列的传统活动和仪式来庆祝这一天的到来。

据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周公就用土圭测影法,在洛邑测得天下之中的位置,并在此地开始占卜国家社稷的吉地。这一举动,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还为后世几千年的节日文化奠定了基础。周公通过“土圭测景”选定洛邑基址,被载入了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为封邦建国的成法。从周到秦,再到汉,冬至一直被当作岁首来庆祝,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唐宋时期,冬至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人们在这一天会举行祭天祀祖的活动,皇帝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则要向父母尊长祭拜。明清两代,皇帝同样有祭天大典,谓之“冬至郊天”。民间在这一期间也有祭祖、家庭聚餐等习俗,故而冬至也被称为“小年”。

冬至的传统习俗

冬至不仅是天文学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民间传统习俗的重要日子。冬至这天的传统习俗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吃饺子

“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这句俗语生动反映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在北方地区,冬至吃饺子已经成为一种传统。这个习俗的起源与医圣张仲景有关。相传某年冬至,张仲景告老还乡,见许多百姓耳朵都冻烂了,便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煮成“驱寒矫耳汤”施舍给百姓吃,将他们的耳朵治好。后来,人们便模仿做着吃,逐渐形成了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吃汤圆

在南方地区,冬至则更流行吃汤圆。汤圆象征着团圆和和睦,人们希望通过吃汤圆,来表达对家人团聚的美好祝愿。

吃馄饨

馄饨与冬至的渊源也颇为深厚。据说,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吃赤豆糯米饭

江南水乡则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画九九消寒图

冬至过后,我国各地将迎来“数九寒天”,画九九消寒图也成为了重要的习俗内容。九九消寒图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通过画九九消寒图,人们既可以打发漫长寒冷的冬季时光,又寄托了对春天的美好期盼。

冬至的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冬至依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它不仅仅是一个传统的节日,更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节日。通过冬至,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冬至这天,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会通过各种方式来表达对家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比如,一些地方会举行祭祖活动,缅怀先祖,祈求家族兴旺;一些地方则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热闹非凡。

总之,2020年的冬至是在12月21日这一天。它不仅是一个天文学上的重要节点,更是一个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的传统节日。通过了解冬至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从而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